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,也是实现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。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,党的创新理论又一次丰富发展,以指导新的发展阶段下新的发展实践。从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“新质生产力”这一重大概念,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部署,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系统阐述,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。
新质生产力强调“新”,“特点是创新,关键在质优,本质是先进生产”。然而,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盲目,不能笃“新”怠“旧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两会期间强调: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、放弃传统产业,要防止一哄而上、泡沫化,也不要搞一种模式。”因此,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继承中创新,而继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内容——优秀传统商业文化,以其勇于开创、和衷共济、锐意进取等精神,在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绩效上均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。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包括依赖交通和运输条件形成的商路文化、依赖地缘和血缘作为基础和纽带的商帮文化,以及依赖领导者思想面貌和精神风范传承的商人精神文化。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有在继承优秀传统中创新,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能。
一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地推进
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中的商路文化是指中国大运河、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形成的独特的商贸文化,强调“互通有无,路贯八方”。我国一直推动道路建设高质量发展,正是对商路文化的继承。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,截至2022年底,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35万公里,10年增长112万公里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.7万公里,稳居世界第一。此外,我国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也继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,打造区域互联互通、经济融合的高质量合作平台。商路文化由于在地理上形成空间比较优势,会通过压缩贸易运输成本增加贸易规模,从而提升规模经济效益和贸易利润;贸易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金融资源聚集和利用,提高企业享受金融服务效率;区域协整性带来的宏观环境相对稳定使上述优势更容易保持。
因此,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考虑地域特点,必须与地区情况相适配。我国地域辽阔,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等存在差异,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力度和进度要有轻重缓急之分,发展什么样的新质生产力、投入多少资源,要以本地的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科研条件等为依据。例如,在谋划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时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沿江省市既要各展优势,又要协同发展、错位发展、联动发展;在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以水而定、量水而行,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。那么,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依托这种方式,因地制宜,有所为有所不为。在已有文化积累的地域,利用传统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,并依据地理空间比较优势实现区域间联动效应,深化改革重大举措,将改革进行到底。在暂时缺乏发展基础的地域,不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由过度包装,需要实事求是,通过鼓励改革创新实现传统生产力螺旋式发展。
二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促进优质生产要素流动
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中的商帮文化是以地缘和血缘为认同基础,以会馆、公所等为形式的商业组织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特色文化。商帮文化现如今仍存在于特定行业的贸易之中。历史上的各大商帮运营规范与理念各具特色,却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一方面,商帮文化可以视为一种集体层面的社会资本,通过社群网络带来信息优势;另一方面,商帮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因素,通过道德习俗、价值偏好等产生组织协整效应。
商帮文化在资本集中、市场拓展、产品创新等方面积累的优秀经验,可为优质生产要素的流动搭建优质平台。具体而言,商帮以不同形式的资本集中,形成强大的资本力量,以应对市场的风险和竞争,例如,晋商通过设立票号,形成票号的信用体系;徽商通过设立会馆,形成会馆的互助机制,将商人的资金集中起来。商帮以不同形式的市场拓展形成广阔的市场空间,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和机会,例如,赣商通过设立瓷业会馆,将瓷器的销售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,形成了瓷业的繁荣局面;粤商通过设立商埠,将海外贸易的范围扩大到东南亚、欧洲和美洲,形成了海外贸易的开放局面;宁商通过设立银楼,将金银业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,形成了金银业的富裕局面。商帮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各具特色,例如,鲁商通过引进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,苏商通过引进丝绸织造和染色技术,闽商通过引进糖业种植和加工技术,不断创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。
因此,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利用这种社会资本,依据组织间联动优势,让各类先进优质生 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,互通有无。同时,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,着力破除阻碍发展的 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,不让小规模组织联动成为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和卡点,以点带面,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。在继承中创新,才能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。
三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具有 “创新 +工匠” 精神的人才队伍
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中的商人精神是商业文化中人文元素的体现,反映了商业组织中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思想面貌和精神风范,具体包括爱国爱家精神、创新精神、工匠精神、以义治商精神等。商人精神决定了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,富有创新精神的商人领导者会重视企业对创新的投入,具有工匠精神的商人领导者会重视产品核心技术和质优的把控,强调以义治商精神的商人领导者会重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。
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,人才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核心支撑,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商人精神基础上,突出对“创新 +工匠”精神的打造。传统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踏实专注的做事态度。新征程的工匠精神已超越了个体职业操守的范畴,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导向力量,不仅体现在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,还需要结合自身所处国家战略中的位置,形成战略和应用两手抓的综合素养。
因此,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人才这一核心资源要素,要按照发展要求,畅通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良性循环,完善人才培养、引进、使用、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。科技部发布的《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(2022)》显示,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已经从2012年的324.7万人年上升到2022年的635.4万人年,稳居世界第一位,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。但是,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需求相比,具有 “创新+工匠”精神的人才队伍储备仍然不足,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。一方面,需要进一步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,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,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,促进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,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;另一方面,强化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和示范效应,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建立激励机制,以激发劳动、知识、技术、管理等各生产要素的活力。
需要明确的是,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一蹴而就,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需要登高望远,谋篇布局,实践中要在继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,才能真正推动并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(原载于《经济研究参考》2024年第4期,作者杨丹,系15vip太阳集团副教授)